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紅酒入門』 黃河 - 2006-03-17


使用電腦,進入任何一個搜尋網站,鍵入「紅酒」,都會得到成千上萬的索引。想學習紅酒,滿山遍野的資訊。此處只說「入門」,是使用簡短的篇章,教你最基本的知識。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看到連戰到大陸訪問的新聞照。他和中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舉杯互敬的經典照,是次日許多報紙的頭版頭條。很不幸,相片中賈主席持杯的動作錯誤。市井小民不懂紅酒文化,也就罷了;國家級領導人也不懂,會讓外國人暗暗嘲笑。













什麼是紅酒
很多人以為「紅葡萄酒」就是紅酒(Red wine),這是錯誤的觀念。所謂紅酒,是採用紅葡萄釀造,發酵全程將葡萄皮連同葡萄汁一起浸泡發酵,釀成的酒含有極高的單寧和色素。
注意它的關鍵-紅葡萄、連皮、全程、不加糖。
台灣生產的紅葡萄酒(公賣局或民間酒廠),都加了糖,喝起來甜度高,不屬於紅酒。果皮與果汁發酵一段時間,在適當時候除去果皮再繼續發酵,酒色呈粉紅色,是玫瑰紅酒(Rose,發音rou zei)。發酵一半就裝瓶,讓後段發酵在瓶內進行,使得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留在瓶內,是汽泡酒(香檳)。
不是紅酒,就不具備紅酒的特性,不可和紅酒混為一談。

紅酒有兩個特色,它是藝術,它有生命。
什麼叫藝術?
凡是「因人而異」呈現美的工作,就是藝術。好比說畫畫,同一個景色在不同畫家的筆下,會呈現不同的意境。紅酒也是如此,同一年份、同一地區、同一品種的葡萄,只要調酒師不一樣,最後的結果就不一樣。而即使是同一個調酒師,前後兩次調配同樣的葡萄,兩者的味道也會不同。某些高級的紅酒有調酒師的簽名,好像畫家的簽名一樣,因為它因人而異,都是藝術的一種。  紅酒是唯一有生命的酒-不開瓶以前,會持續「成長」;開瓶以後和空氣接觸,成長更是迅速。所謂成長就是味道會演變。儲存得當,當然是越變越香。

紅酒的儲存
紅酒裝瓶以後仍會繼續發酵。假如直立儲存,酒瓶的軟木塞會乾硬萎縮。一旦瓶外空氣滲入,酒質就會變味發酸。正確的儲存方法是平放(甚至瓶口微微朝下),讓軟木塞始終浸泡酒液而膨脹,徹底阻絕瓶內與瓶外空氣的流通。
其次,儲存的溫度要適當。溫度太高、變化太大,對酒有不良的影響。最好的儲存環境是地窖。某些酒標有「bin」的顯示,表示是裝在橡木桶、擺在地窖發酵而成的紅酒。
假如沒有適當的儲存環境,買回來以後最好在兩年之內喝掉。否則,好酒變壞酒,壞酒變醋。

喝紅酒的準備
紅酒平放著儲放,軟木塞浸泡日久會分解、產生木屑。飲用前一天要直立,讓木屑沉澱到瓶底。注意看,紅酒的瓶底向中間凸起。這設計不是為了好拿酒瓶,而是要讓木屑沈澱到凹溝。


喝紅酒不可以加冰,也不能像香檳放在冰桶裡,最適當的飲用溫度是攝氏十至十四度。台灣的冬天,可以直接飲用;夏天,最好先放到冰箱的冷藏室(不是冷凍庫),用餐前一至半小時取出(視當時室內的氣溫),先開瓶,擺在一旁慢慢醒酒,同時讓溫度回升。
紅酒杯

想要充分享用紅酒,一支合適的酒杯十分重要。
好的紅酒杯是薄身、無花紋、無色、透明、高腳。
高級的紅酒杯一支就要三、五千元。之所以貴,是杯身的玻璃薄。薄到據說可以透過空氣,不必搖晃酒杯,酒也能從各種角度和空氣接觸。


相片中有三個酒杯。右邊是一般餐廳提供的紅酒杯,太小;中間那支,差強人意;左邊那支,才是標準的紅酒杯。高級紅酒杯所費不貲,飲完酒,精神不太集中,不要當場洗杯子。等到第二天完全清醒了再洗,可大幅降低「意外破碎」的機率。

紅酒杯可以區分成杯身、杯腳、杯底。

杯身要大、要深,杯口要向內縮,除了在收集酒的香氣,也讓飲用者在晃動酒杯時,杯裡的酒液不易灑出去。

至於杯腳,要細、要長,一來是為了美觀,二是讓飲用者有足夠的空間握著杯腳。手掌遠離杯身,是希望手的溫度不致影響酒的溫度(喝白蘭地剛好相反)。再專業一點,有的人乾脆抓著杯底。手直接握住杯身(例如相片中的賈主席),是外行。

開酒與試酒

自己家裡喝,就省了這套。
高級餐廳,為了證明如假包換,必須在客人面前當場開瓶。開了以後侍者將軟木塞交給客人。客人先目視檢查,軟木塞不可爛、不可變形,然後把浸酒的一端放在鼻前聞一下。如果有霉腐味,表示酒儲放不良,壞了,不必試喝,直接教侍者換一瓶。
別以為聞軟木塞是噱頭。根據統計,有百分之三到五的紅酒因為軟木塞出問題而變質。花大錢喝一瓶壞了的紅酒,多麼划不來!因此,假如有霉腐味,不要客氣,堅持要侍者換酒。
即使在家裡,也應試聞一下。聞多了,會清楚什麼是好或壞。


(相片是我可愛的小女兒,九歲,痛恨酒,千拜託萬拜託,才答應充當模特兒。)






聞完軟木塞,覺得沒問題,對侍者點頭示意。侍者這時才能在杯中淺淺地倒一點,讓你試看、試聞、試飲。


看是看酒的成色。為了正確觀察,把杯子放在白色背景的前方,微微向外傾斜酒杯。注意是否有木屑或雜質,同時觀察酒的顏色-咖啡色,壞了;紫紅色,酒的年紀很輕;中間色澤深(暗紅),外圍帶褐黃色,好酒。

聞是聞酒的味道。將杯口整個罩住鼻孔,深呼吸。





高級的紅酒聞起來味道很「厚」-讓人感覺它很濃很複雜,需要「很多很多」的氧氣,「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能將所有香味散發出來。有時候一杯酒慢慢品了一個小時,還是感覺香味越來越濃,濃到後來讓人有點捨不得喝(聞起來好香,喝起來卻沒那麼香)。原因很簡單-鼻子的靈敏度遠遠超過舌頭。





聞完了,覺得味道很厚,是個好兆頭。接著試飲,淺淺一口,含在口中,用舌尖將酒液推向口腔的四周,盡可能讓所有味覺細胞都感受一下。
試飲,是客人要求退酒的最後時機。儲存不當的酒,會有霉腐味,試飲不滿意,可以要求退貨。侍者這時可能也會試喝一點,如果真有問題,有商譽的餐廳必然會收回。
倒酒


高級紅酒的酒瓶都有人搜集(有的酒標是一幅畫-藝術)。為了避免酒液「流花」酒標,正確倒酒是讓酒標的正面朝上(相片中的酒標朝右,不正確)。

此外,年代老的酒(超過八年十年),瓶底一定有木屑。即使三、五年,有的也有木屑。因此倒酒時要小心,除了不可晃動酒瓶,倒到最後,還要留一點在瓶的肩部。





把酒瓶整個倒翻過來(如相片所示),試圖倒盡最後一滴酒,是不正確的。






醒酒
紅酒開瓶以後,看酒的類型、品質,以及成熟程度,先靜放十五分鐘至一個小時,讓它與空氣「呼吸」進行化學作用。假如沒有耐性,可以直接倒進酒杯(依國際標準,不要超過杯子容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晃動酒杯,加速酒與空氣接觸的機率。
晃動酒杯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拿起酒杯向內搖晃(右撇子逆時針,左撇子順時針)。這種方法杯子懸空,要晃動得均勻,得有點技術。另一種方法是用食指中指夾住杯腳,整個手掌平貼杯底,將杯底壓在桌面如同磨墨般地旋轉。
轉,要小力一點。酒不幸灑出杯口,當場讓人臉紅。
品酒
好的紅酒是藝術品。對於藝術品,不要「喝」,而是「品」。
每次品之前,先晃動酒杯,再用鼻子深吸一下,然後淺嘗一口,讓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時間,之後才「有點捨不得」地嚥下去。
很麻煩是嗎?
假如它的價格很貴(好比說超過兩千元),味道很香很濃,你不會覺得麻煩。假如很便宜(兩百元以下),別故作姿態,倒出來喝下去就是。
喝紅酒的好處

從理論出發,這話題可以講好久。
省了。我只講臨床實驗。
退休之後我極少應酬,生活甚是單調,每天吃的食物都很單純,什麼時候吃什麼、喝什麼,吃多少、喝多少,幾乎像個機器人,不太變化。六年單純的生活過下來,吃什麼食物對身體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可以說用自己的身體做臨床實驗。現在,誠懇地告訴你兩個結論:
  一、所有酒都不要喝,除了紅酒。
  二、適量地喝紅酒,對健康有絕對的好處。
麻煩就麻煩在這「適量」兩字。喝下去沒有酒意,喝酒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為了對身體有好處,乾脆吃補藥。所以,既然要喝酒,當然是希望能產生飄飄然的效果。這時候,喝紅酒的優點就彰顯出來啦。

為什麼?

紅酒開了當天一定要喝完(更嚴格地說,三、五個小時就得喝完)。隔天,不管用什麼方法保存,都會變質到難以入口。因此,當你喝了些紅酒,有了點酒意,想再喝下去,由於「開一瓶就得全部喝光」,可能會打消你開瓶的欲念。
如果喝威士忌、白蘭地,或白酒 ,開瓶以後可以長時保存,因此只要有酒意,人們通常就會毫不猶豫地「開一瓶」。開始想的只是「我就喝一小杯」,接著一小杯又一小杯,一轉眼可能就喝了三分之一瓶。酒勁一湧,欲望更強,意志力薄弱一點(好比說我),很可能就喝到醉。
紅酒,一開就是一瓶。你很清楚在開這一瓶之前,有沒有人跟你分享、你一個人大概會喝多少、你的酒量又是多少。「不小心」喝到醉,不太容易。
最近一年我只喝紅酒。喝到難過的程度不超過三、五次。那三、五次還是因為又喝了別種酒。如今除了紅酒,管它是XO或皇家禮砲,對我都沒一絲吸引力。

買酒

或許你會想:只喝紅酒,你真有錢啊!
錯了。我仔細評估過,想要達到同等飄飄然的境界,喝紅酒是最便宜的。
我選擇紅酒的價格如下:自己喝,兩百元左右;好朋友來,三至五百元;特殊節慶,五、六百乃至上千元。以我的酒量,喝兩罐一千CC的啤酒-花費兩百元左右,可以達到四、五成的酒意。喝紅酒,半瓶就有三、四成,一瓶會達到七、八成。比較起來,哪種划算?
當然,兩百元左右的紅酒,達不到「品」的境界。假如沒被騙,三、四百元的紅酒就值得品嘗。台灣紅酒文化尚未普及,許多賣場餐廳訂的都是黑心價。不想被騙,便宜的紅酒到大潤發,高品質的到好市多。兩個大賣場是我買酒最大的來源。

如何入門

假如你完全不懂紅酒,想「便宜」地試一試,建議如下:
  一、到大潤發,所有價格兩百元以下的紅酒各買一瓶(貨色多的時候可以買到十至十五種),再買一瓶五、六百元的好酒(酒標最好有Bin,年份不要超過三、四年;大潤發儲酒的環境不佳,年份太老,可能會走味)。
  二、到「宜家傢俱(IKEA)」買紅酒杯,超大的那種,一組四個,每個價格約百元左右,是我看過紅酒杯中最便宜的。
  三、回到家,有喝酒的機會,一次開一瓶。開一瓶,試一瓶。試完的感覺打個分數寫在酒單上。別管太多理論,你覺得最「順口」就是最好的酒。以後再買,選分數高的那幾種。
  四、哪天有事慶祝,喝酒的人數增加,再「加開」貴的那瓶。兩種酒分別倒進兩支酒杯,細心品嘗兩者的不同。
許多人說紅酒的味道好怪,喝不習慣。那實在是他沒喝過高品質的紅酒。假如沒被騙(怎麼老在講騙?大概台灣騙人的餐廳太多了),喝一瓶七、八千元的紅酒,使用正確的品法,只要一次,保證讓你終生難忘。

  黃河 二○○六、三、十七




電腦螢幕解析度




電腦螢幕解析度

總覺得每次都被各式各樣的解析度名稱搞得一團糨糊嗎?帶你 五分鐘 十五分鐘 五十分鐘搞懂所有的解析度吧!常見的螢幕比例其實只有三種:4:3、16:9 和 16:10,再加上一個特殊的(但也很常見的)5:4。準備好了嗎?開始囉!

4:3 家族

4:3 是最常見螢幕比例,從電視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標準。在近代寬螢幕興起前,絕大部份的螢幕解析度都是照著這個比例的。不過最近逛逛電腦商場,好像要買個 4:3 比例的螢幕非常困難了啊 !


  • VGA (640x480) - 「VGA」 其實本來不是個解析度的規格,而是 IBM 電腦的一種顯示標準。在規範裡有 320x200 / 256 色、320x200 / 16 色、640x350 / 16 色、640x480 / 16 色等多種模式,甚至還有 80x25 和 40x25 等文字模式。只是最後因為官方支援的最高解析度是 640x480,所以 VGA 就成為了 640x480 的代名詞。VGA 的重要地位在於它是所有顯卡都接受的基準解析度,Windows 在載入顯卡驅動程式之前(BIOS 之後)有個藍棒子跑跑跑的畫面,那個畫面就是在 VGA 解析度下的。

  • SVGA (800x600) - SVGA 的情況和 VGA 有點像,也是以一種「規格」的身份起家的,只是最後好像變成無論規格如何,所有比 VGA 強的顯示器都自稱自已是 Super VGA,或 SVGA。在解析度上,SVGA 專指 800x600 的解析度 -- 即使當年標榜自已是 SVGA 的螢幕其實常常可到達 1024x768,或更高。

  • XGA (1024x768) - 到了 SVGA 的年代,IBM 已經失去了市場的獨佔性,PC 界也正式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IBM 雖然定義出了XGA 的規格,但實際上它只是當年多種 Super VGA 規格中的一種。XGA 最後成為 1024x768 這個解析度的代名詞。

  • SXGA+ (1400x1050) - 咦?跳過了 SXGA?等會兒再回來 XD。SXGA+ 是大約 2003 年~2007 年間偶爾會在筆電上看到的解析度。不過近年來隨著寬螢幕筆電大行其道,這個解析度很難看到了。小薑的兩台筆電都是這個解析度的,算是工作需求吧 orz。

  • UXGA (1600x1200) - UXGA 又稱為 UGA,解析度剛好是 VGA SVGA 的四倍。UXGA 是許多 4:3 的 20" 和 21" 螢幕的析度,不過隨著 4:3 螢幕愈來愈少見,要買到這個解析度的螢幕是愈來愈困難了。小薑桌上有一顆 20" UXGA 的 Dell 螢幕轉直的用,還蠻方便的。

  • QXGA (2048x1536) - QXGA 的解析度是 XGA 的四倍,也是大部份 4:3 螢幕支援的極限。小薑以前有一台 Viewsonic 的 p90f CRT 螢幕可以硬撐到這個數字,不過像素已經小於遮柵開孔的大小了,所以其實只是名義上有到而已,顯示器根本顯示不了。

  • 更高 - 更高的 4:3 解析度存在,像是 QUXGA,但這只是個理論上的名字。在真實世界沒有採用這個解析度的產品存在。
16:10 家族

16:10 就是常見的「寬螢幕」比例,近幾年來突然間變得很常見,差不多把市場給獨佔了。取決於你看事情的角度,你可以說 16:10 有各種好處,例如可以併排兩個視窗同時觀看、人眼橫向移動比較不吃力、筆電可以做得比較小台等。或者你也可以陰謀論一點,說在同樣的對角線長度下,16:10 的面板其實面積比較小。總之,16:10 看來已經是所有螢幕的共同標準(除了 16:9 之外)了,喜歡、不喜歡,都認命吧~

  • WVGA (800x480) - VGA 的加寬版,大部份的 MID 和小號的 Netbook 採用的解析度。第一代的 7" Eee PC 就是這個解析度的。

  • WSVGA (1024x600) - 好吧,老實說這個比例並不是 16:10(960x600 才是),不過這是個愈來愈常見的寬螢幕解析度,所以就列在一起了。8.9" 的 Netbook 大多是這個解析度,部份的 10" Netbook(Wind NB)也是。

  • WXGA (1280x800、1366x768) - WXGA 最早是指 1366x768(1024x768 的加寬版),是 LCD TV 面板最常見的解析度。但到了電腦上 WXGA 通常是指 1280x800 這個解析度,通常出現在 13~15" 的筆電上。

  • WXGA+ (1440x900) - 也是寬螢幕筆電常見的解析度,但更常出現在 19" 的寬螢幕 LCD 上。

  • WSXGA+ (1680x1050) - 20" 和 22" 寬螢幕 LCD 和部份 15.4" 筆電愛用的解析度。

  • WUXGA (1920x1200) - UXGA 的寬螢幕版。必須要到達這個解析度才能在螢幕上無損地顯示 1080p 的影片。桌電上 1920x1200 大致上是 24"~27" LCD 的領域,而筆電則是 17" 以上才比較看得到。

  • WQXGA (2560x1600) - 主要是 30" LCD 螢幕在用的解析度,著名的 Apple Cinema Display、Dell UltraSharp 3007WFP / 3008 WFP 都是這個解析度。
16:9 家族

16:9 主要是 HD 電視在用的比例。常聽到的 720p、1080p 都是這個比例。
  • 720p (1280x720) - 與其這是一種解析度,還不如說它是一種訊號?沒聽說有電腦螢幕是這個解析度的,電視面板好像也都是做 1366x768 的多?

  • 1080p (1920x1080) - 1080p 就是俗稱的 Full HD(Sony 超拼的),以前只有在電視上看得到(電腦用 1920x1200 的多),不過最近開始出現採用 1080p 面板的筆電,像第二代的 Acer 寶石機,標榜可以「讓畫面塞滿螢幕,不留黑邊」。
5:4 家族

說是說家族,其實只有 SXGA 這一個成員而已。怎麼,從來沒注意到自已的螢幕比較方?其實 1280x1024 除下來比例是 5:4 才對,不是 4:3。

SXGA (1280x1024) - 後期的 17" 螢幕和絕大部份非寬螢幕的 19" 螢幕都是這個解析度。為什麼 SXGA 要採用 5:4 的比例到現在還是個謎,但總之它是成了辦公室中幾乎無所不在的存在。5:4 因為很接近正方形,其實旋轉起來意義不大 XD。

其實把一堆奇奇怪怪的縮寫文字和代表的數字連結在一起是想做很久的事,只是愈研究下去,愈發現情況比想像中要混亂。像是 WXGA 小薑在上面列了兩種解析度,但實際上有五種解析度(1280x720 / 16:9、1280x768 / 5:3、1280x800 / 16:10、1360x760、1366x768)都可以掛 WXGA 這個名字。所以繞到最後,結論似乎是以後還是寫數字比較安全 orz。不過希望大家以後看到 WSXGA+ 的時候,能夠稍微有點概念,文章就值得了 ^^。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如何克服 Windows 中的 4,095 MB 分頁檔大小限制

當設定 Windows 中的分頁檔大小時,文件會指出您可以選取的最大分頁檔為 4,095 MB。這個限制是由Microsoft在 x86 處理器上使用的頁面對應強制加入的。這些處理器無法針對個別分頁檔案處理更多個頁面。這是按照每個磁碟區所設定的限制;如果需要較大的分頁檔,實際上可以在一個或多個磁碟機上建立這種大小的分頁檔。如果沒有額外的磁碟機或磁碟區可用,則可以藉由將分頁檔放在不同資料夾的方式,在單一磁碟機上建立多個分頁檔。

不過,在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Service Pack 1 (SP1) 電腦上,還是可以建立大於 4,095 MB 的單一分頁檔案。

注意 如果要建立更大的分頁檔案,必須載入「實體位址擴充」(PAE,Physical Address Extension) 核心。在 Windows Server 2003 中,如果伺服器是使用「熱新增記憶體」裝置,便會自動啟用 PAE。此外,也可以在 Boot.ini 檔案中加入 /PAE 參數,強制使用 PAE 核心。如果要從擁有 4 GB 或更多 RAM 的電腦中取得完整的記憶體傾印,則還需要在 Boot.ini 檔案中使用 /MAXMEM 參數;而且系統磁碟分割上的其中一個分頁檔案也必須比電腦中安裝的 RAM 總數多出 1 MB 以上,才能成功建立記憶體傾印。 如需詳細資訊,請按一下下面的文件編號,檢視「Microsoft 知識庫」中的文件:
108393 (http://support.microsoft.com/kb/108393/ ) The /maxmem switch in the Windows Boot.ini file

請注意,讀取或寫入這種大小的分頁檔會大幅降低效能。如果還是覺得需要這麼大的分頁檔,最好在電腦中加裝更多的 RAM。Windows 目前用來設定預設分頁檔大小的演算法如下:

  • 如果總計實體 RAM 小於 2 GB,則將分頁檔設定為 RAM 總數的 1.5 倍或 2 GB (取較小值)。
  • 如果總計實體 RAM 大於或等於 2 GB,則將預設大小設定為 2 GB。
如果要在一個磁碟區上建立多個分頁檔,以克服 4,095 MB 的限制,請執行下列步驟:

在要存放分頁檔的磁碟機或磁碟區上,相對於您要在磁碟區建立的分頁檔數目,建立同樣數目的資料夾。例如,C:\Pagefile1、C:\Pagefile2 和 C:\Pagefile3。

按一下 [開始],再按一下 [執行],並在 [開啟] 方塊中輸入 regedit,然後按一下 [確定]。

在左窗格中找出下列登錄子機碼,然後按一下: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MemoryManagement
找到 Pagingfiles 數值,然後按兩下將它開啟。

移除任何現有數值,再加入下列數值:
c:\pagefile1\pagefile.sys 3000 4000 c:\pagefile2\pagefile.sys 3000 4000c:\pagefile3\Pagefile.sys 3000 4000

按一下 [確定],然後結束 [登錄編輯程式]。

重新啟動電腦使變更生效。

存取虛擬記憶體設定以檢查分頁檔的屬性。如果要執行這項操作,請依照下列步驟執行。存取 Windows 2000 電腦上的虛擬記憶體設定
用滑鼠右鍵按一下桌面上的 [我的電腦],然後按一下 [內容]。

按一下 [進階] 索引標籤。

按一下 [效能選項]。

按一下 [變更]。存取 Windows XP 或 Windows Server 2003 電腦上的虛擬記憶體設定

用滑鼠右鍵按一下桌面上的 [我的電腦],然後按一下 [內容]。

按一下 [進階] 索引標籤。

在 [效能] 下,按一下 [設定]。

按一下 [進階] 索引標籤,再按一下 [變更]。

在此範例中,分頁檔的初始大小已設定為 3000。可以將其他分頁檔的初始大小設定為 0,如此便只會在需要時才使用空間,從而節省磁碟空間。當電腦啟動時,會將分頁檔的初始大小初始化為最小的大小。如果初始大小為 3000,則不論是否要使用此空間,磁碟上都會保留此空間。注意如果要從擁有 4 GB 或更多 RAM 的電腦中取得完整的記憶體傾印,則還需要在 Boot.ini 檔案中使用 /maxmem 參數;而且系統磁碟分割上的其中一個分頁檔案也必須比電腦中安裝的 RAM 總數多出 1 MB 以上,才能成功建立記憶體傾印。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解決開機時出現 NTLDR is missing 問題

解決開機時出現 NTLDR is missing 問題

NTLDR 毀損可能是不正常系統重開機或硬體不良造成,也有可能是因為誤刪檔案所造成恢復方法如下:

1. 請先進入Bios改成光碟機開機
2. 放入Windows XP安裝光碟並且啟動 Windows xp 至修復主控台 (就是按 R 進入修復模式)
3. 輸入所安裝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如只有一個作業系統,請輸入 1 後按Enter
4. 輸入 Administrator 的密碼後按Enter、沒有設密碼者請直接按Enter
5. 輸入 map 然後按 Enter 則出現光碟機代號
6. 畫面會跳到 C:\WINDOWS> 請輸入 cd\ 跳到 C:\
7. 輸入以下指令並按下Enter、(光碟機以 E 為例)
copy E:\i386\ntldr c:\ copy E:\i386\ntdetect.com c:\
8. 系統會詢問是否覆蓋檔案請按 Y 然後 Enter
9. 輸入 Exit 並取出光碟重新啟動
10.如果以上都不行、請直接重裝作業系統,重裝時選擇不要刪除現有磁碟切割區,仍然把系統安裝在先前的系統磁區,如此可以保存原有的資料。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盲目的 CRM:客戶關係管理

盲目的 CRM:客戶關係管理
以不正確的資料為基礎,能分析出什麼東西來?

◎威力強大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甲先生是某大電子商務公司的總經理。五年來這間公司在他手底下經歷過網路興起與泡沫化的階段,如今在大環境已經逐漸成熟的狀況下,卻也是苦盡甘來。
他每天早上一定要先看昨日的業績報表,電子商務嘛,講穿了就是零售業,就是流通業,只不過銷售地點換成網路罷了。每個月,還會收到分析報告,告訴他上個月份購物者的男女比例,職業類別等。
這公司所採用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讓他感覺到很自豪,因為數十萬的會員資料透過這個系統分析之後,會自動的根據會員購物紀錄發送廣告信函。
甲先生一直以為這很有效。他得意的想著,每個註冊會員都有留下基本資料,性別年齡職業類別以及居住地,甚至還有年收入。再比對一下購物紀錄,就可以精準的根據這些資料對會員進行個別促銷。
「一對一行銷」(One to One Marketing),提供量身訂做的廣告訊息與產品,一直是行銷人員的夢想。他們認為,如果能根據客戶的基本資料與購物行為來提供服務,成交的機會將大大提高。

◎然而,這種資料準確嗎
根據資策會MIC 的資料顯示,西元2000年三月的時候,台灣地區的上網人口數為497 萬,而2004年六月的時候,上網人口數為892 萬。這段期間內總計成長約略400 萬人。
根據筆者的經驗,2000年以前在使用網路的人口,有相當比例是學生,這些人是網際網路的早期使用者。他們在註冊成入口網站或者購物網站的會員時,職業欄當然是填寫「學生」。
2000年到2004年,這些人畢業的畢業,結婚的結婚,進入各行各業工作,隨著年齡增長成為網路主力使用者。網站的帳號繼續用,卻從沒想過要去更正年齡以及職業資料,勤快的人畢竟不多見。
於是這些人的分析資料,每個月變成了統計報表,靜靜的躺在甲先生桌上等待被翻閱。甲先生有時候也會感覺有點奇怪,實際營運經驗上會員似乎以上班族居多,但是報表上看起來學生比例好像也很高?

◎轉來賣去的客戶資料
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最早的典範是搜尋引擎。使用者在使用搜尋引擎時並不需要登入(Login ),當然更不需要註冊會員。後來隨著免費郵件以及更多個人服務的提供,註冊會員成為不可避免。
因為經營者逐漸意識到,搜尋引擎跟電視機一樣,使用者要「轉台」太容易,唯有提供某些服務讓使用者非得註冊成會員且留下資料,才可能牢牢的抓住他們。換言之,客戶資料將是最有價值的資料。
但是,用個網站要填寫一堆資料,實在叫人心煩,而且多年前網路公司多如牛毛,使用者在填寫資料時,實在感覺到怕怕,誰知道這些資料會不會被拿去亂用,甚至變賣?
不過還好,根據經驗,在當時只有少部分的人會留假資料,註冊成會員的人通常填寫資料還蠻老實的。但是一人註冊多帳號的情況則蠻常見,理由可能會是想多要一個免費信箱之類的。
後來網路公司被買的被買,倒閉的倒閉。這些公司的會員資料最後流竄於垃圾信與簡訊詐財業者手中,甚至被合法的銀行或保險公司買來進行電話行銷。使用網路越久的人,越容易接到垃圾信與促銷電話。

◎使用者懶惰有理,造反有理
入口網站業者的收入仍然有相當比例是來自網路廣告,對於買廣告的人來說,最有興趣的當然是想知道入口網站的使用者特性。入口網站的廣告業務員也通常能拿出漂亮的報表,對會員分析資料做說明。
頭腦清楚的人可能會反問:這些會員的活躍比例是多少?(平均每個月登入賬號幾次)一人多帳號的比例有多高?(平均每人擁有帳號數)貴公司經營已經六年,會員資料可信度還有多少?
業者也曾經很努力的想出各種方式吸引用戶回來更新資料,然而大部分的人興趣缺缺。甚者行銷人員對於「一對一行銷」的技倆使用越多,消費者對於個人隱私的暴露就更加疑慮。這種拉鋸不會停止。
如果分析客戶資料如此困難,那麼改用市場調查的方法如何?企業可以委託市場調查公司,發動電話問卷調查,或者在鬧區隨機找消費者進行書面問卷,更深入的調查甚至可以做到進入家庭中面訪。
聽到這裡,你一定已經皺起眉頭。你接到這種打來問東問西的電話時會認真回答嗎?你甚至直接就回絕掉了,還反過來懷疑為何對方會有你的電話號碼。在馬路上填問卷甚至讓人到家裡來訪問?想都別想。


◎企業不仁,客戶不忠的年代
有沒有解決方法?對經營者來說,僅分析近一年來的用戶資料可能會得到較貼近於市場的情報。但面對消費者留下真實資料的意願越來越低的情況,其實是無力解決的。
企業藉助各種新科技方法試圖更了解客戶,客戶對企業的不信任感就越高。筆者一年內接獲三次某銀行電話詢問要不要辦貸款,完全感覺不到銀行對客戶的關心,只感覺到:「你們這一年來業績不好嗎?」 (文:黃紹麟)

轉貼自 數位之牆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70